提到明通,老一輩的人就會提到「寄藥包」,「寄藥包」是老一輩的共同回憶,早年生活環境不便,醫療水準不高鄉村地區出現感冒、咳嗽、肚子痛等常見疾病時,只能透過掛在家中牆上那猶如急救箱的小小藥包袋來應急。
「寄藥包」源自日本江戶時代,「先用後利」即先使用後付費的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家庭配置成藥制度。台灣開始出現寄藥包,可溯源自日據時代,在日治時代的台灣,由於鄉下醫療資源匱乏,交通不便,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衍生出「寄藥包」這種送藥到府,號稱「藥品宅急便」的服務方式。
所謂的「寄藥包」,就是製藥廠商將一些家庭常備藥放在外觀如大紙袋的藥包中,由業務人員放置在家庭裡,由民眾依症狀所需拿出來服用,紙袋的背面會標示袋中藥品的名稱和數量,業務員每隔一段時間會到民眾中家中依用藥量來結帳。為了維護一般民眾的健康,藥廠和業務人員都要有政府的核可才能進行業務。為了因應衛生單位的要求,藥包袋上必須印著『台灣總督府認可』,而光復之後則改換為『台灣省衛生處認可』。業務員則需要參加藥廠的講習,通過考試後,得到藥廠所發的「推銷員證」(服務證),才能從事「寄藥包」的活動。
創辦人日通先生鑒於當時公共衛生制度未健全,醫藥尚未普及化,創設「明通製藥會社」,引進日本家庭配置成藥制度,開始製造成藥,將各種止痛藥、止瀉藥、感冒藥…等家庭常備藥製成成藥後包裝放在一個大袋,藥袋正面有別註明「高貴西漢藥配合」的字樣,藥袋內包括西藥治療傷風、感冒時最為人熟知的「明通治痛丹」,中藥的「明通治傷風」、「保身丹」,明通更以「愛兒菜」聞名全台,打響知名度,造成全台暢銷熱賣,更是許多老一輩人孩提時的回憶。明通的家庭配置網絡成為當時眾多家庭的健康夥伴,為整個社會帶來一時之便,更對台灣早期民眾健康之貢獻至鉅。
1970年代以後,由於醫療制度逐漸步入正軌,民眾對於「寄藥包」的服務需求也不復以往,全民健保開辦後,用藥觀念與習慣日益進步,更使「寄藥包」這種獨特的醫療制度走入歷史,成為大多數臺灣民眾的回憶,但它的存在確實深影響臺灣民眾對藥品的消費及用藥習慣。
「寄藥包」源自日本江戶時代,「先用後利」即先使用後付費的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家庭配置成藥制度。台灣開始出現寄藥包,可溯源自日據時代,在日治時代的台灣,由於鄉下醫療資源匱乏,交通不便,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衍生出「寄藥包」這種送藥到府,號稱「藥品宅急便」的服務方式。
所謂的「寄藥包」,就是製藥廠商將一些家庭常備藥放在外觀如大紙袋的藥包中,由業務人員放置在家庭裡,由民眾依症狀所需拿出來服用,紙袋的背面會標示袋中藥品的名稱和數量,業務員每隔一段時間會到民眾中家中依用藥量來結帳。為了維護一般民眾的健康,藥廠和業務人員都要有政府的核可才能進行業務。為了因應衛生單位的要求,藥包袋上必須印著『台灣總督府認可』,而光復之後則改換為『台灣省衛生處認可』。業務員則需要參加藥廠的講習,通過考試後,得到藥廠所發的「推銷員證」(服務證),才能從事「寄藥包」的活動。
創辦人日通先生鑒於當時公共衛生制度未健全,醫藥尚未普及化,創設「明通製藥會社」,引進日本家庭配置成藥制度,開始製造成藥,將各種止痛藥、止瀉藥、感冒藥…等家庭常備藥製成成藥後包裝放在一個大袋,藥袋正面有別註明「高貴西漢藥配合」的字樣,藥袋內包括西藥治療傷風、感冒時最為人熟知的「明通治痛丹」,中藥的「明通治傷風」、「保身丹」,明通更以「愛兒菜」聞名全台,打響知名度,造成全台暢銷熱賣,更是許多老一輩人孩提時的回憶。明通的家庭配置網絡成為當時眾多家庭的健康夥伴,為整個社會帶來一時之便,更對台灣早期民眾健康之貢獻至鉅。
1970年代以後,由於醫療制度逐漸步入正軌,民眾對於「寄藥包」的服務需求也不復以往,全民健保開辦後,用藥觀念與習慣日益進步,更使「寄藥包」這種獨特的醫療制度走入歷史,成為大多數臺灣民眾的回憶,但它的存在確實深影響臺灣民眾對藥品的消費及用藥習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